为什么说魏延死的非常憋屈?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?|环球关注

来源:中华网热点新闻   2023-06-19 11:57:32

说到魏延,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?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事迹。


(资料图片)

魏延的死一直是我们喜欢讨论的话题,作为一个大功臣最后却被诬陷而死,还有死的比魏延更加憋屈的么。不过当时魏延已经被扣上叛变的帽子,如果魏延想活命难道真的只有叛变一条路能选么?魏延只狠自己没能早点发觉杨仪的诡计,不然还能反制杨仪。对于当时的蜀国来说,诸葛亮一死新的权利也就诞生了。

说起来,魏延算是三国历史中最憋屈的人之一,其憋屈程度堪比在《三国演义》中颜良与文丑才出场传递消息就死去的憋屈。他生而骁勇,《三国志》中称其"延既善养士卒,勇猛过人,又性矜高,当时皆避下之"。说明他绝不是战场上空有武力的莽夫,更是能养兵带兵的将领,只不过他自视甚高,因此常常不将其他人放在眼里,也就是这样的性格,为他最终憋屈的结局埋下了隐患。

作为蜀汉的肱骨之臣,在降刘备后,他便一直未蜀国效力,无论是打算让他背黑锅,在宴席上以舞剑为名刺杀刘璋,还是让他带兵出征,攻城略地,他都无怨无悔。也因如此,他一步步成为刘备身边近侍,如同赵云。在刘备入蜀称帝之后,他驻守汉中十年,不曾出过什么差错。甚至连诸葛亮带兵北伐,也常常带着魏延出征,可见刘备与诸葛亮这对君臣对魏延能力的认可。

特别是在第四次北伐过程中,他计谋叠出,设计袭击了老谋深算的司马懿麾下兵马,让司马懿吃了大亏,接连损失三千精兵,一战之后竟被吓得不敢出城迎战。也正因为有诸葛亮的方针,与魏延等人的智谋策略,这才使得第五次北伐时,司马懿不得不改变策略,与诸葛亮论持久战,无论诸葛亮百般羞辱,他都坚决不出兵对战。也因此将诸葛亮拖垮,最终续命不成,被魏延打翻七星灯,在五丈原结束了自己悲壮的一生。

在《三国志》的记载中,诸葛亮在五丈原身死之前已与同行的杨仪、费祎、姜维等人定下了策略,大军撤军时,由带兵多年,老成有谋的魏延断后,姜维紧随其后,倘若魏延不愿意撤军,可以让他选择留在那里。

在这样的情况下,姜维与杨仪就按照诸葛亮遗言,让军队缓缓撤回,而在安排魏延断后时,魏延很是不甘心,毕竟面对的是昔日被他戏弄的司马懿,加上五次北伐已将蜀国的资源几乎消耗殆尽,毕竟当时纵然是不缺粮草的蜀地,为了让士兵出征,也是以十养一,大蜀国力凋敝,若此次不一举北伐成功,退据蜀地,那这辈子就别想东山再起了!出于这方面的考虑,以及自己封侯拜相,争取军功的想法,加上他历来与杨仪不对付,魏延当然不同意,于是不满道:"丞相虽然死了,但大军还有我能指挥,身为大将,我自能统领三军,在我看来,这场仗就应该继续打下去,凭什么你杨仪一个人贪生怕死,就要废了蜀汉大业?"。当然,心高气傲的魏延定然认为自己乃是蜀国赫赫有名的大将,凭什么要给杨仪断后?更何况他心中早有怨气,认为诸葛亮死后,三军统帅自然应该是他,他如何甘心屈居在后来居上的姜维与杨仪之下。

在这样的情况下,魏延一怒之下,竟然提前撤了兵,而且还烧了阁道。同时杨仪魏延二人分别上表,都称对方是叛徒。由于魏延平日里目中无人,自视甚高,众人对他的印象都不好,身为中间派的董允、蒋琬等文官自然更相信杨仪,甚至还派遣了禁卫军北上,要抵御叛变的魏延。魏延当时率先抵达南谷口,拦住了杨仪大军,当时的魏延或许只是为了当面对质,讨个说法,因此并没有出兵和对面干架,而就在此时,何平在阵前大骂魏延叛徒,魏延一看自己叛乱的罪名坐实,更不敢出兵抵抗,将这个罪名实打实的加在自己身上,于是只能跑了。

当时的情况下,姜维统帅的是步兵,而且还坐镇中军,而马岱统领的是骑兵,相较而言,自然是马岱更善于奔袭追杀,因此魏延最终被马岱追上斩杀。

可惜魏延身为一代名将,最终被后世诟病脑后有反骨,更因与杨仪格格不入,被杨仪坐实了叛乱之名,最终无奈被杀,是在是憋屈不已。
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

精彩推送